攀岩是近幾年相當熱門的運動,相比於其他制式化的運動,每個攀岩場不同的路線變化讓每次都像是一個新挑戰,不但能訓練身體肌肉發展,更是對心智的一大磨練。七分之二的探索這次從破解抱石攀岩的迷思、攀岩技巧有哪些、攀岩用品的選擇、攀岩等級介紹、攀岩課程價格等攀岩入門常見問題,一次解答所有攀岩新手的疑問。
七分之二的探索新企劃
商品評比第一彈:乳清蛋白
實測 6 款濃縮 & 水解高蛋白粉,增肌增重補充健身營養
抱石上攀差別是什麼?
對於剛入門的攀岩新手來說,很常會將抱石攀岩誤認為是一樣的東西,其實攀岩是這項運動的統稱,而目前台灣室內人工攀岩場主流可以分成抱石跟上攀兩大類,抱石跟上攀最大差別在於抱石不需要繩索確保,攀登的高度也較低,而台灣的攀岩場以抱石場居多,人工上攀場則因建置成本等因素較少見。此外根據攀登方式不同,還有戶外攀登、傳統攀登、人工攀登等不同的分類。
攀岩好處有什麼?
很多沒接觸過抱石或上攀的人可能會認為攀岩靠的就是全身力氣,其實攀岩是一項對於身體能力(力氣與協調),心理能力(恐懼克服與冷靜控制)跟思考能力(路線判斷與邏輯思考)並重的運動。
從事攀岩後可以同時訓練到以上三方面的能力,且相對於游泳、慢跑等傳統重複式的運動模式,攀岩相比之下變化性高,每次練習也不會覺得枯燥或一成不變。只要每週固定撥出時間與三五好友來鍛鍊自己,一段時間後必能看見各方面的成長,各種攀岩好處數也數不清!
上攀與抱石技巧有哪些?
實務上,上攀與抱石使用到的技巧完全相同,兩者差異只在於上攀會比較偏重於攀登的「節奏」跟「耐力」,而抱石較考驗的則是攀岩者的「爆發力」與「協調力」。
但對於攀岩新手來說,不用去追求特定的「技巧」或「招式」,先試著練習感覺跟控制身體在岩壁上的正確位置更為重要。攀岩技巧較特別的是並沒有不同人適合不同攀岩技巧的情況,每個人對該技巧的掌握度,才是決定此攀岩技巧好不好用的根本。
攀岩中抱石與上攀的裝備各有哪些?
抱石裝備非常簡單,只需要一雙攀岩鞋跟裝止滑粉的粉袋就可以開始抱石。而上攀相對需要較完善的裝備,除了基本的攀岩鞋和粉袋外,根據選擇的上攀形式,可能還需要另外添購制動器,快扣,主繩等。
攀岩裝備如何入門級挑選?
台灣的各大登山用品店跟規模比較大的攀岩場都有在販售攀岩裝備,不過從入門款到專業款價差不小,建議攀岩新手從入門款開始即可,等上完完善的攀岩課程且養成習慣後,會更瞭解哪種攀岩用品更適合自己。
以攀岩鞋為例,通常攀岩新手的一雙攀岩鞋在半年之後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發現對攀岩沒興趣,那之後就不需要穿了;另一種則是進步後會覺得岩鞋不合腳,需要換一雙,因此不建議一開始就買太貴的裝備!且像一般專業款的攀岩鞋,為了功能性有時穿起來較不舒適,反而攀岩新手容易因此買到不合尺寸的攀岩鞋。
攀岩難度分級怎麼看?
攀岩中抱石跟上攀有不同的攀岩等級分級系統,目前台灣常用的抱石難度系統是 V 系統,在英文字母 V 後會標上阿拉伯數字,數字越大代表難度越高,一般在人工攀岩場會爬到的路線範圍大約在 VB(Below V0)到 V8 之間,而世界上目前最難的抱石路線難度是 V16。
上攀台灣採用的是 YDS(Yosemite Decimal System)系統,用 5.X 的方式表示,數字越大難度越高,超過 5.10 後會再加上 a/b/c/d 做更細微的區分,比如 5.10b 會比 5.10a 稍難一些,而目前世界上最難的上攀路線是 5.15c。
攀岩價格大概是多少?
台灣室內攀岩費用一般可以分為「一般入場」跟「體驗課程」兩種收費方式,一般入場的費用平均在 $250-$400之間,主要包含就是單純的場地使用,如果有需要任何攀岩裝備租借都需要額外付費。想知到各家攀岩館費用如何可以參考台北攀岩推薦、台中攀岩推薦或高雄攀岩推薦。
對於攀岩新手來說,會推薦從體驗課程開始,體驗課程是專為初學者設計的套裝攀岩課程,一般課程時間在 1 小時左右,可以同時多人參加,會有專門教練指導,並附上免費的裝備使用,價格平均每人 $500-$1,000 之間。各家攀岩館會有不同的優惠價,比如台北的角·攀岩館體驗課包含當天入場費,就算課程結束後也能留下來練習,並加贈一次免費入場,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回來練習。
攀岩課程有哪些?
攀岩課程可以粗分成攀岩技巧課程跟攀岩確保(上攀)課程。技巧課程是針對攀登的技術跟方法來教學;確保課程多半針對攀岩確保的器械正確使用來練習。一般建議攀岩新手先從技巧課程入門,將自己的攀登能力提升到基礎水準後,若對上攀有興趣,再來學習攀岩確保技術。
有沒有推薦的攀岩課程店家?
角攀岩館 – 抱石課程
MegaSTONE – 抱石課程
double8 岩究所 – 上攀課程
攀岩證照制度有哪些?
若對攀岩有強烈的興趣,可以往更進階的證照邁進。目前台灣最高層級的類官方單位是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山協)底下的運動攀登部,其發行的攀岩證照具有業界的高度認同;雖然其他地方協會也有其他證照,但認同度較低。
山協發行的攀岩相關證照有三種:運動攀登教練證,運動攀登裁判證,運動攀登定線員證;除了教練證,另外兩種跟攀岩比賽較有關係。想要考取證照,需先通過山協定期舉辦的 CBT(Climbing and Belay Test:攀登與確保考試),通過後才有資格報名各種證照講習,通過講習的考核後需再經過實習,才能獲得該證照。
台灣戶外攀岩地點有哪些?
除了室內岩場,若接觸了攀岩一段時間熟悉後,也可以往戶外攀岩邁進。不過戶外攀岩畢竟屬於天然環境,並不像室內攀岩場有以安全考量設計,因此一定要衡量自身能力,並找熟悉該戶外岩場的教練或岩友一同前往,以策安全。目前台灣開發比較成熟的天然岩場主要有北部的龍洞跟南部的關子嶺,兩個皆為上攀模式的岩場,其他還有諸如大砲岩、熱海、壽山、千光寺等規模比較小的岩場,也都是上攀模式。
而天然抱石的部份因為台灣地勢關係,比較大顆的岩石多半都在溪邊或是海邊,但在較大的颱風等天災過境後,地勢可能會發生改變,所以台灣的天然抱石場開發較不易。不過台灣目前有團體在努力開發一些新的天然抱石場,希望不久以後台灣國內也可以看見漂亮的天然抱石場。